《2012年夏中德中学生文化交流互访活动之美文欣赏、珍贵照片》

2012-9-1 16:13:00 人气: 来源:http://www.thomas-school.com

 

德国老师现场解读德国历史

三巨头(阿廷顿市长、比格斯院长、托马斯校长)

为中德两国友谊和理解站在一起

在阿廷顿市议会厅向市长问询的中德同学

中德工作小组组内讨论

中德两国同学亲手制作了礼物感谢老师

 

2012年夏中德中学生文化交流互访之美文欣赏

作者:于游洋

没有了第一次去德国时的紧张和浮躁,我带着一颗平和的心再次踏上旅途,故地重游。

呼吸着法兰克福的新鲜空气,看着大街上来往的行人,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正如一年前预想的那样,法兰克福,我又回来了!

如果说第一次的德国之行带给我的是震撼,那么这次,带给我更多的是思考。在去德国的几天前,我写信告诉去年的德国朋友我要再来一次的消息,本来只是出于礼貌,问候一下,却没想到我在德国的这几天接二连三的有朋友来看望我。更令我感动的是这些朋友,在我有需要有困难时能毫不吝惜伸出援手。在来德国之前我就计划去一所距离比格斯很远的大学参观,于是我就向他们问起我该乘坐哪班地铁,在哪里转乘。他们回家认真的查阅了地图,第二天告诉我,坐地铁太麻烦,太费时间。如果我愿意,他们可以开车带我去。其实我也知道,开车去最方便的途径,但面前坐着的并不是多么熟识的朋友,我怎么能好意思去要求他们干这种费时费力且不会有什么回报的事情呢。万万没想到,他们会主动提出。我婉言拒绝,他们却执意要帮我这个忙。来回4个多小时,几百公里的奔波,我得到了想要的。他们虽没什么收获,却显得比我还要高兴。老师说过,中国和德国在交往方式上有一定的差别,相比之下,德国人在第一次见面更愿意把对方假象成事自己的好朋友,然后再进一步的交往。在两次的文化交流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一点,仅仅几天的交往,就结识了好几个真心朋友。但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别,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再一次看到德国的古城堡时,我才恍然大悟:德国在两次战争前有着很长一段辉煌历史,早在几百年前,德国就是整个欧洲文化和经济的中心区域,那时的德国人享受着当时最先进的科技,过着富足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现在。那种怡然自得,轻松愉快的环境已经成为了这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长期的富足铸造了他们的优越感,他们对自己,对身边的人都充满信心,友好就像是与生俱来的品质。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这些与生俱来的高贵品质让他们不会对陌生人抱有太多顾虑,不会担心被利用,被算计。敞开心扉,自然就能收获更多真挚友谊。每个人都是如此,体现出的就是一个国家整体的友好。

在来德国之前,不断有同学问我为什么要再来一次。我告诉他们,等到回国时再问我这个问题。和我想的一样,回来时没有人再问这个问题,因为我们都知道,这次旅途给我们的,绝不是走马观花的游客能体会到的。阅历的价值,不是能用什么有价物简单衡量的,这些体验,就是我们一生的宝贵财富。虽然这些不能为我们高考加分,也不能让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彻底的变化,但它的作用潜移默化,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让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人生旅途中的每一个十字路口,都多出那么一丝灵感,冒出一些以前不会有的新想法。不经意间,它就已经为我们的人生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写了很多,但这只是我体会的一小部分。不管是去一次,还是两次,或是更多,只言片语都不足以写出我们的体验和感动。

就到这吧,用和上次一样的结尾:

法兰克福,I'll be back

 

游德心得

作者:谭诚

起初的毫无准备,到后来的稀里糊涂的坐上飞机到了德国,一切都是不知所措。总是在想着能不能交流,能不能理解当地的文化,就连一日三餐都做好了顿顿不适的准备,带着必需品,带着药片,带着父母的祝福,揣着那本小护照,晕晕乎乎的上了飞机。

飞机起飞了之后,看到窗外点点灯光,离我们渐行渐远,这是我才意识,我是真的离开家门,去德国了。飞机象浩渺星空下的一叶扁舟,载着我这个外乡人,去往一个我并不熟悉的地方。

飞机在沈阳,最后一次亲吻祖国的大地,我只是倚着栏杆,静静地站着,和爸妈说个再见,看着电视里播的中国队的奥运比赛,暗暗地为祖国加油。

飞机载着我们,飞向它的母港——法兰克福,我们的目的地。在飞机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盯着显示屏,知道我们飞过了中国,飞过了蒙古,飞过了俄罗斯……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飞机终于降落在法兰克福,从飞机下来,嗅到各色的香水味道,只是认为,这只不过是中国的德国街而已。过安检,冲着配枪海关笑了一下,“啪”地一声,大章一盖,我就进入了德国境内。

满街的奔驰出租让我觉得有了一点德国的味道。但是又觉得和在中国没什么不同,就连上了大巴,也只不过是在移动车厢里的纯德国外教授课的感觉罢了。一路的风景,除了一个一个的村庄都有一座尖尖的教堂,让我感到一丝新意,除此无他。

学院虽小,设施完备,这倒是让我欣慰了不少。房间也是很干净,打开窗可以看到很远,“目及之处,均是我的领地”。想到这,有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去看了看比格斯湖,个人认为,亦不过是一个微山湖罢了。

这次交流给我的最大感触就是,“人终归是动物,人究其本质终究是相同的。”记得在交流活动中,一个女生说了一句大家有点异议的话“human beings are animals”。我是非常的赞同,人首先是动物之后才是人,所以人有兽性,人有劣根性等等。更不要提弗洛伊德对人类潜意识做出的“下流而高雅”的评论了。所以人们都需要交流,需要有朋友,需要有可以支持自己更好的生存的物质或是精神。语言就是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而生的。英语,并不是比可以写出一句用上12种语法没有错误的句子,而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是意图,从而和同伴产生交流和共鸣。“语言背后是文化,文化背后是东西方猴子们造字时所共有的思维方式。”所以,交流,才是语言最大的魅力。

很久以前还是抱着神奇欧洲的想法,从书上看到了一堆关于传统文化,总是和传统的中国有很多的不同,但是去了,才知道,人终归是一类的。那里,也有人情,也有不法之徒,也有走后门,那里也有打破常规,那里也有非主流,那里也堵车,那里也有贫富差距……一切的一切,都和国内那么的相似,更不要说那些到处都一样的高楼大厦。我很好奇的就是,为什么几乎每个人都认定了,国内一定是暗淡,没有出路,国内都是利益搭建起来的高高的GDP,人人都会有所抱怨。为什么有点见识的人都想出国,多点见识的人都想着出国深造,回来报效祖国。大家好像都在极目远眺,谋划着将来某一天的留学事业,认为那样既与人无害又于己有利,可是到底有没有人想过,从你打算报效祖国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可以从点滴小事开始为祖国的改变做点什么,而不是非得出国走一遭才能开始。总是有一些出过国的人说着国外的种种好,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就像是马克·波罗先生的翻版,西方世界成了天堂,成了几乎人人向往的地方,大家总会有一部分人争着出国,不是为了梦想,不是为了目标,甚至连简单的度假都算不上,只是为了虚荣,在哪里找到一点证据,只是为了证明“天堂,我来过。”对于这种情况,我不想说什么,因为我也曾对出国留学这件事心存向往,我只是想写下来,今后做一个提醒,提醒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在这个知识量爆炸的时代,我们这一代和国际已经基本接轨,思维方式也相差无几,所以我认为,建设祖国,这些重任自然就落到我们的头上,不管你身处国内还是国外,到哪里我们都是中国人,这一点谁也改变不了,我们要让别人看得起我们,我们首先要看得起自己,看得起自己的祖国。

在这里,谢谢马老师给我这一次珍贵的机会,让我运用英语沟通交流毫无障碍,也让我想清楚了很多事情。

 

固安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