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减负”是否为国语提升的唯一出路?

2014-7-9 16:21:04 人气: 来源:未知

 

“外语减负”是否为国语提升的唯一出路?!

潘劲松名师推荐阅读

第一篇

大学的学生,还须学习第二外语,即掌握四种语言。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在欧洲自古为常。“多言多语人”是未来世界语言生活的一个发展趋势。外语学好了,可以丰富母语,发展母语;外语学好了,更有利于研究、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国学生课业负担重,母语文化水平下滑,是个异常复杂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单靠教育行政部门,但其还是应该能够有所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所要做的不是在学科分值上做加减法,而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更新语文和外语的教育理念,花大力气创制新的语文、外语教学纲要,编写出新的教材,研究出新的教法,提高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且,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外语能力等级标准,力避一刀切。如此,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国人母语和外语水平普遍不高的时弊痼疾,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提高国人的母语文化素养。

第二篇

母语水平下降并非英语之祸

20131021,北京市教委发布了《2014—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和《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这两个方案(以下简称北京方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中高考语文和英语分值的调整:增加语文的分值,同时减少英语的分值。这一改革方案的出台,必将对语文和英语的教学等问题产生重大影响。

母语水平下降非因英语学习

根据相关人士的发言,可以看出北京方案主要是为达到以下目的:一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二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增加语文分值、减少英语分值,能否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与西方国家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课业负担重,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减负的关键是找出课业负担重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把中国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原因单纯归结为英语分值高,是不客观、不准确的。中高考涉及语文、政治、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众多科目,别说降低英语的分数,即使完全取消英语,学生的负担也不可能真正降下来:学生会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把从英语学习中节省下来的时间精力转移到其他学科。事实上,中国学生课业负担重是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其根子主要在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只要这种体制不发生根本变革,学生的负担不可能真正减轻。 

增加语文分值、减少英语分值,能否使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当前我国语言生活的真实生态是:全民英语热,国人的母语、母文化水平大大下降。这似乎是因为英语挤占了母语文化生存空间,但稍加分析便会发现这种看法是站不住脚的。从汉代到清末,国人的学习基本上就是围着四书五经打转。随着西方学校的科目走进中国课堂,现代中学生要把精力分摊到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政治等科目上,而且为了适应信息社会需要,近年来又增加了计算机课程。原来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于语文学习,现在则是用于十几门课程。显然,不能把因此带来的母语文化水平降低都算在外语的头上。清末民初培养的人才,例如王国维、胡适、陈寅恪、钱锺书,他们有的精通几种外语,甚至通晓十几种外语,然而,他们的母语文化水平并非一般人所能达到。 

归罪英语学习将引发副作用

显而易见,把学生的负担重和母语文化水平下降归因于英语学习,是找错了病因,而试图通过如此改革来减负和提高母语文化水平,则是开错了药方。这给我国本来就不太科学合理的语言生活带来不少副作用。第一,给国人造成英语已经不再重要的错觉。但不要忘记,作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的英语,毕竟是国际通用语,而且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势的语言。第二,削弱我国民众的英语能力,从而影响信息化和科技创新的步伐。目前,绝大多数网络资源和科技文献都是英语的,没有良好的英语能力,意味着将失掉接触这些信息的机会。第三,产生连锁反应。我国的外语规划,从最初的一边倒全民学俄语,到目前的一边倒全民学英语,这使得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外语能力无法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美国在“9·11”事件后,经过深刻反省,于2006年提出旨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语言战略,培训了大批关键语言的外语人才,意在实现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发生事件,他们都能得到相应的语言支持。当前,我国正在实施走出去战略,而该战略实施首要的前提条件是语言。从国家战略利益层面看,我国在睦邻、资源和反恐等方面对世界的依赖日益加强,国家利益正由本土向世界的角角落落延伸。我国应尽快具备类似美国所提出的外语能力:国家利益所及之处,皆能得到有力的语言支持。这就需要我们不仅需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还要具备其他外语能力。遗憾的是,北京方案的出台,客观上会向社会传递一种错误信号:外语不再那么重要!这会对本来就不足的国家外语能力造成负面影响,进而损害国家战略利益。

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并不矛盾

北京方案的根源,是对母语和外语关系的不科学认识。其实,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并不矛盾。外语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部分,是构成现代人知识结构不可或缺的要素。掌握一门外语,就等于架起了一座知识沟通的桥梁,增加一种观察世界、表达世界的方式,有利于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理解,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和谐。古罗马把外语(希腊语)纳入教育范围,不懂外语就等于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欧盟要求其成员国公民学习两门外语。瑞士把境内的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拉丁罗曼语都平等地定为国语,要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掌握三种语言:母语、本国的一种他族语、外语(一般是英语)。高中阶段准备读大学的学生,还须学习第二外语,即掌握四种语言。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在欧洲自古为常。多言多语人是未来世界语言生活的一个发展趋势。外语学好了,可以丰富母语,发展母语;外语学好了,更有利于研究、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国学生课业负担重,母语文化水平下滑,是个异常复杂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单靠教育行政部门,但其还是应该能够有所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所要做的不是在学科分值上做加减法,而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更新语文和外语的教育理念,花大力气创制新的语文、外语教学纲要,编写出新的教材,研究出新的教法,提高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且,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外语能力等级标准,力避一刀切。如此,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国人母语和外语水平普遍不高的时弊痼疾,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提高国人的母语文化素养。

 

固安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