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夏中德交流美文欣赏之刘子瑜同学、周策同学》

2012-9-8 11:50:18 人气: 来源:http://www.thomas-school.com

 

德国之行随笔

刘子瑜

跨洲的空间更替,时间的倒流与快进……

我们为什么会对某些事物产生感情?因为我们懂得自己可以从它们身上汲取快乐,亦可使他们从自己身上汲取快乐。而这种感情,不是单纯的好感,而是一种眷恋、包容、相印与归依。它的诞生需要自己的付出与静受。

……

和德国伙伴告别后,我一路上想着这些,回到了青岛。翻看以前的日记、照片、录像,这几天确实不同寻常,它们完全可以成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回忆。每当向朋友讲述见闻,都会手舞足蹈,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在我心中已成为“梦幻”的国度。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升学的压力、大街上那些低素质的司机……这时若突然回想起德国,它的地位就会在心中上升着。

渐渐地,我好像成为了德国的粉丝,做梦都会想着它,觉得它这也好那也好,并一直醉于其中。是的,我享受这种感觉!

偶然地加进了这次去德国的交流团队的QQ群,这里好个热闹!同伴们说着那些见闻,传着照片,有的甚至提前筹划回访的事情。更有甚者似乎没有尽兴,商议着近期来个聚会,就是我们几个……我这些天也是忙得不亦乐乎,到处传照片、发邮件,我竟然头一次体会到收到德国朋友发来的信息是那么的兴奋!

 

但是,做着德国的梦,我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梦想着有朝一日我可以背着行囊,回到德国,在那里上学、生活;几天之内,我对暑假作业不闻不问,似乎是对它们失去了兴趣,尽管我知道高二会更加紧张;十多天的德国生活,抹除了我对外国人的新鲜感和胆怯的心理,转而对一个个梳着平头的中国人产生了反感甚至厌恶,只因为他们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在室内抽烟……可我却忘了自己也是个中国人!我的生活顺着倒时差的借口,逐渐失去规律。可这一切的发生到底是因为什么?只凭我去了12天的德国?!

我如梦初醒。

慌忙找出那时的日记,“还记得那时告诉了自己什么吧。”我对自己说。“责任”,这两个大大的汉字印在一页纸上,由于当时太用力,纸都差点被划破。是的,我想起了当时写日记时问了自己从德国伙伴身上学到了什么,“责任”!我故作镇定的把视线移向别的地方,这两个字实在太刺眼。德国学生的心中永远有一把尺子,这也造就了他们的严谨,假使什么也不会,他们也清楚自己该干什么,对他人的价值是什么。诚然,他们才不会在午夜的聚会上撒酒疯,不会公开对他人挑衅与讽刺,对视的第一时间给你一个微笑,这其实很难做到。而中国学生却表现出了鲜明的对比。

看一下群里,依旧热闹,已经晚上11点多……难道去一次德国,我们得到的就是这些,高高在上的心理、无规律的生活?我们自以为学到了很多,但这只是学到,并未领悟到。“责任”只存在于脑子中,没有出现在生活里。如果只有这样,德国之行就只能变成一场梦,在我们半夜上网上累了时与它重逢,接受我们憧憬的目光。那它的意义在哪里,太“不值”了!有梦固然好,做梦可以乐于其中,但绝不能醉于其中!

我写这篇随笔,不是在说中国学生怎么不好,也不是在讲德国之旅多么扫兴。而是觉得我们的思维惯性之大,使头脑与行动脱节,现在回想起来,这是很可怕的。这次交流是作为更宽的视野出现的,每个人都有所感悟,不是一般的受吸引!但要想达到它真正的目的,还得靠我们自己,学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着享受生活、发掘生活,勤于思考,勇于行动。这应该就是此次交流的核心。

当把特地捎回的巧克力和橡皮糖送给亲友时,他们个个都很感动。说我这么远还想着他们,真是比以前成熟了,话虽少但更有分量了,以后到社会上绝对没有问题……果真如此吗?他们是出于友好还是真心的赞美?我心中堆满问号。“希望如此吧!”我在心中暗笑道。出国回来,我还是个生物钟紊乱的懒人,这个只有我自己知道。听到这些,我反而感到惭愧,同时又恨自己没用。为什么不早点领悟这些,瞧自己现在的状态,唉!

我的话少,是因为我在听别人说话时一直思考。而这些天我的言语愈加罕见。是的,我极不希望数天前的经历只是成为一场迷人的梦。况且在德国,陌生的环境逼着你张大自己的嘴巴,这迫使我这个不愿张嘴的人极力适应。生活就是这样,岁月踢着你不停地改变,作不定向的改变。我想真正的德国生活恐怕也是这样吧。只是12天的旅程,我们很难使自己走出感性的圈子,看到全部,但既然我已经差不多领悟而不是知道这些天所得到的,那交流的目的就已经实现了。祝此项目越办越好!

PS:毕竟是随笔,写的有些颓丧,但起点与终点都是正向的……

成长的心

作者:周策

如果说,成长是通过一次次的坎坷才得以成立,那,不经历苦难和背叛,又怎能变得敏锐和成熟。中国的青年人,哪个没有经历过友谊的失意,在我们的心中,又还存在几分相信呢?

怀着兴奋和好奇,我们踏上去往法兰克福的班机,心里对德意志的印象,最多不过二战的涂炭和纳粹的历史,殊不知,世界在变,历史终究只能成为历史,懂得进取的民族,会让不堪的往事成为发展的阶梯,反思自己,才能在世界的前浪后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德国是成功者,无可争议的优胜者。实体经济的稳定性和传承性,不是泡沫经济可比的,我们的意识中,有着对欧洲国家太多的忽略,不比美国的高调和强大,欧洲国家像一个管家,兢兢业业的经营着自己的政治经济,不与争锋,在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风浪中稳稳站立。

更难能可贵的是,人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当今社会只能实现后一半,交通空前的发达,即使像中德两个分隔在地球两端的地域,也不过十几个小时的机程而已。而你我皆知,“知己”已是奢侈品,近在咫尺的尚且有隔阂,就更不必说远隔万水千山的了。

可自从踏上德意志的土地,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包容力,就室友的话讲:怎么一点异乡感都没有。作为主要城市的法兰克福并不奢华,反而陈旧而内敛,并且从物到景均一尘不染。下了巴士,到了我们生活的比格斯学院,即受到了德国老师和学生的真诚相待。他们并不花费时间去了解你是否在用真心交流,他们无条件的相信你是一个NICE GUY,除非你反复证明你不是,相比于成长路上原先的斤斤计较和忖度人心,这里的人文氛围对于我们来说是surprise。他们的风格自由而严谨,他们相信自己正如相信朋友,所以他们开放,他们自由,因为她们不受枷锁的束缚,没有画地为牢的界限,他们能天马行空。跟他们相比,中国孩子似乎更加拘束,更加谨慎,也更加礼貌,初识时,主动的总是德国孩子,不过很快,整个群体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变得更加的活力四射。

我们对德国人的印象,总是离不开规矩,纪律和严谨,似乎他们就应该是古怪刻板的小老头,对违反规矩一类的事情大惊小怪。其实不然,对于规矩,他们比我们还要松弛,对于此类吹毛求疵的理念也嗤之以鼻,但他们,他们总是不耽误重要的事情的。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就是乱中有序。不离大体,无伤大雅。跟他们相比,中国学生似乎守规矩多了,可那只是表面现象,如果给我足够的可能,我会把校规里里外外的犯一遍,只是现在我做不到而已,检查的太周密,使犯错误变成隐性的,更不易察觉也更致命。叛逆是青少年的通病,无所谓国家无所谓文化,这是天性当中的弱点,德国少年们,几乎没有一个是不蔑视规定的,但他们能给世界一个严谨有序的印象的原因,其中有二:一是制度给他们足够的信任和自由,他们并不单纯以犯纪律为乐;二是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和传统文化使他们总是清楚自己的界限在哪里。正如我们在参观汽车部件公司时总裁告诉我们的:“我们知道我们的界限在哪里;我们知道我们能把什么做的更好;我们知道我们知道什么;我们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什么是严谨,这才是真正的严谨,经营一个公司甚至一个国家不是写小说,总能如人愿。一旦选择了力所不能及的路,就是绝路,就会走向消亡。也正是因为避免了这样的错误,德国如此小的国家,却有着成千上万的有着悠久历史的企业。他们的员工恪守着他们的职责,传承着他们的文化,各司其职,把能做的做到最好,岂不是严谨的体现么?盲目拔高又有多少益处呢?

十几天的时间,用于了解一个国家一重文化还远远不够,但作为异域旅者,总能感受到一个国家沉淀下来的大氛围,一种风格一种个性,看一眼已经足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能遇见这些异域的朋友是我最大的幸运,你们是上帝的礼物,我会用心去珍惜。我会学会用你们的方式去相信他人,相信自己!

2013年中德文化交流活动现在开始接受咨询报名,电话8383567583830321(马老师、李老师)

 

固安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