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学校报道“2011年第三届中德中学生文化交流”访问活动之德国行

2011-8-12 8:53:36 人气: 来源:http://www.thomas-school.com

 

“2011年第三届中德中学生文化交流访问活动之德国行

                                          20110806   

八月一日,经过近九个小时的飞行,十四位学生和带队老师乘坐的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扑面而来的闷热潮湿立刻提醒孩子们已经回到熟悉的祖国,同时,刚刚经历了德国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凉爽的七月,耳边似乎还萦绕着不同的语言再加上六个小时的时差,时空的错位让他们意识有些恍惚。

由德国政府资助,青岛托马斯外语学校作为中方合作伙伴,第三届中德青少年交流活动的上半段随着中方交流团返回青岛顺利结束。和以往两届交流一样,此次在德国,同学们完成了题为“两个国家,两种文化,同一个世界”课题交流,并且游览了波恩德国历史博物馆,科隆的大教堂和莱茵河,布劳恩菲尔斯和格莱芬斯坦两个中世纪古城和古堡,鲁尔区沙尔克04现代化的主场和法兰克福的歌德故居和美因河等。十月,已经建立起友谊的中德同学将重逢青岛,续写中德青少年的友谊篇章,并且增进德国青少年对中国,对青岛的了解。

正如很多中国同学在回国前表示的那样,德国静怡浪漫的自然风光,各具特色且文化气息浓郁精致的城镇乡村固然令人难以忘怀,但是,印象最深刻,冲击力最强的还是和德国人的接触并由此体会到的部分德国人生活状态和思想境界。

在德国期间,中国同学们有机会走进德国家庭,有机会见到经济高管和政府高官,拜访两个城市的市长,包括鲁尔区一个很有规模的城市市长,他利用周六私人时间热情接待了这批对他的选情和政绩“完全无关紧要”的中国孩子。还有一位妇人,继去年之后,此次又盛情邀请这些她未曾相识,可能也不会再次相见的中德学生加上带队老师和司机共三十多人到她家做客,并奉上美味的德国传统午餐,在告别前给每人送上一份精美的纪念品。德国经济高管和政府高官的平民低调,普通老百姓的平和友善最能触动中国孩子的心灵。同时,同学们在大城市也看到了比较脏乱的街区和游离在街头的社会边缘群体,这种观察让同学们对发达社会的真实状况有一个更客观全面的认识。

自然资源相对贫乏,但诞生了康德和黑格尔,歌德和席勒,贝多芬和瓦格纳,奔驰和大众的德意志民族和德国一定有他们独到的智慧;承载着数千年灿烂文明的现代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经受考验而艰难前行必有她内在的道理。她们的儿女们——中德的青少年们相聚绝不仅仅是吃喝美味,玩乐开心,更有思想交流,智慧碰撞,探讨人生,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展望未来。在短短的十天时间里,从未谋面的孩子告别时难分难舍,相拥而泣,俨然已是相识多年的好友,此情此景,让人动容,如同奇迹。德国朋友和托马斯学校老师倾注热情组织这个系列友好交流活动的愿望得以圆满实现。

真诚的朋友之间未必事事同意对方的观点,但是理解对方为什么持有他们的观点至关重要。在交流中,中国同学理解为什么德国主流社会不接受一党独大,因为他们从自己的历史中得到的惨痛教训是一个不受约束的强大纳粹党把德国甚至世界带向灾难;而德国同学也了解到为什么中国主流社会认同一个强大的执政党,因为中国人民自己惨痛的历史经验是:辛亥革命后近半个世纪里,中国党派林立,相互争斗,内战不断,民不聊生,强大的共产党结束了那一混乱局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和平和发展。中德同学们在交流中直面分歧,相互理解,涉及到很多诸如“人权,民族矛盾,社会制度”等敏感问题。很不正常的是,通过德国媒体,多数普通德国人经常听到的是“不同政见者”,“达赖代表”或“疆独代表”们的声音,而中国主流社会的声音却很少被听到,托马斯学校从事这项公益活动,虽然可以说规模和影响微不足道,但希望可以适当矫正部分偏见,正如托马斯学校带队的马老师对德国同学所说:“这是一个谁的声音能够被听到和愿意倾听谁的声音的问题,我们来到德国是想让你们听到更多的声音,我们是为了理解和友谊而来德国,因为人们多半愿意倾听朋友的声音。”

古老的中国似乎焕发了青春,热烈,好奇,大胆尝试,日新月异,同时躁动不安,年轻的德国似乎略显老态,稳重持重,谨慎平和,同时保守沉闷,他们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他们的年轻一代可以成为真诚的好友,因为在剥开表层的不同后,他们对人生和社会深层次的关切是那么的相似。

 

固安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