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暑假托马斯学校“中德交流”团员之美文欣赏 (史苒、由成龙)

2013-9-5 16:41:18 人气: 来源:http://www.thomas-school.com

  

记忆在此停留

---献给我们一起在德国的日子

             作者:托马斯2013中德团员 史苒

初到法兰克福时,那里正在下雨,雨点打在地上晕开一片墨色,漫天铺叠着一团团浓郁的灰白,好像小说里所描写的雨雾下的伦敦街头,但也只能是像罢了,没错,我只想说:

这是德国。

我们此次旅程的第一天就是伴随着雨声开始的。狼狈地跑到车上,还没来得及擦干眼镜上的雨水,就看到那个叫Ben的“老男人”从大巴的第一排起身,开始介绍,若除去他自创版的英文,那气势活像美国的总统演讲,但是,我喜欢他,特别是当他告诉我们,我们可能要在8个小时内吃4顿大餐时,我几乎要爱上他。但我当时一定没想到在吃到第三顿时,我就几乎连拿起叉子的兴趣都没了,当然,这是后话。我看着窗外一片片一闪而过的绿色,莫名的高兴,也不知什么时候,就坠入了梦境。

再次醒来时窗外还是类似的风景,但没过多久,我就看到了,看到了那坐落在绿树掩映下的红灰色相间的小楼。推门进去,入眼的,尽是暖人的橙,橙红色的墙,橙红色的地,头顶是橙红色的灯光。我们下楼去餐厅吃早饭,这是我们第一次吃德国传统食物,至少我觉得很棒。吃完饭就去拿钥匙进自己房间收拾行李。推开房间的门,正对着的就是半面墙的窗,打开窗能看到一部分的楼和一个被各种植物遮挡住的排球场,窗的两边是两张软软的床,不大不小简简单单,这就是以后的近10天里我们称之为家的地方。然后我们出门,在学院门口的大树下合照,再由Thomas领着我们去往一个叫Biggesee的湖,而我最喜欢的是这一路的林荫小道。

德国孩子是在下午来的,我们一起吃完下午茶,今天的活动就开始了。自我介绍,相互介绍,也许我们自己都没有注意到我们是什么时候从拘谨变为放松,脸上的笑容又从什么时候由紧张转为从容,我们相互了解对方的生活,对方的性格爱好,对方的家庭朋友,对于其中的差别或惊异或感叹或羡慕不已。慢慢的由陌生开始变得熟悉。不知不觉中,第一天已结束。

 

第二天早上把吃早饭的时间弄错了,等到我们下去吃早饭的时候 餐厅里几乎都没人了,说起来其实也没什么,你只要在规定时间前吃饭就可以了,但总觉得心里别扭,像犯了大错一样。后来我和孙慧杰去找别人核对了时间,弄清楚各个时间点,也许是环境影响吧,以后的日子里我们都把时间看的非常重。

上午的活动是介绍各自的国家,这是我第一次和同龄人从我们的角度谈论我们自己的国家。一开始列举了一堆表象,后来大家静下心来由表及里,慢慢分析,当发现所有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结为“人多”这一个原因时,我们竟都乐不可支。当Ben问到我们觉得是多党制好还是一党制好时,我们几乎一致表示各有各的好,但他坚持要听我们自己的想法,一定要选出来一个好,当时还把我们弄得莫名其妙。但后来我想终于明白了他的用意,在这里我们无须再从国家,从官方出发,我们只代表我们自己,这里出现的,只有我们自己的声音。后来各个组开始介绍,我们发现中国和德国的介绍方面大不一样,我们大多数说政治说经济,都是很宏观的东西,而德国孩子介绍他们的生活,大多是很日常的东西,我们后来聊天时还戏称,这好像显得我们很专业的样子。

这过程中有一点我印象特别深刻,德国孩子在介绍过程中也会说他们国家的缺点,但字里行间,你都能感受到他们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与尊重,尽管他们政府也有时不得民心,也有走后门,他们国家也有犯罪,也有一系列的恶性事件,也有低素质人群,他们也有很多地方不够完善,但我没见到任何一个人放弃自己的国家。而我身边有好多人放弃了中国。尤其是出过国的人,回国后几乎把中国形容得苦不堪言,所有中国人天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更有甚者说中国都不是人呆的地方,如果不出国你这辈子就是死路一条,那一副见过世面的嘴脸竟还有那么多人迎合。为何不包容,为何不改变,为何不去发觉她的优点,为何总要去扩大他所有的阴暗面。她是养育你培养你的地方,你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爱她。

下午是人生的六个选项,我始终忘不了那个下午我们选择的是多么困难。不断的达成一致又不断的产生分歧,不停的说服别人又不停地被别人说服,一次次的争取又一次次的妥协。后来我发现,在这期间中德两国的孩子有很大的区别,当中国孩子的选择被别人所质疑时,他会很容易放弃自己的观点,有时候甚至连争取都不会,而德国孩子哪怕所有人都不认同他的观点,他也会坚持自己努力想办法说服所有人。不是说他们太过于自我,他们也会倾听也会妥协也会退步,只是他们更会坚持自己,哪怕身处逆境。

晚上吃完晚饭Thomas带我们去了Attendorn——离这里最近的城镇,我们笑称进城啦进城啦。Attendorn是一座小城,说不上繁华,但比我们住的小村庄要热闹得多,各种超市服装店还是一应俱全的。我拿着相机穿过那条满是酒吧和咖啡屋的小巷,好多人笑着对我打招呼,特别是在我们回去的路上,一个胖乎乎的中年大叔开着一辆红色的小车从我们身边慢慢驶过,摇下窗来,跟我们每个人喊“你好,你好”,嘴角快要咧到眉毛上。很热情。很友好。

第三四天都是建造未来城市了,这也是我一直期待的。德国孩子所表现出的超强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着实让我们惊艳了一把,设计和建造房子几乎他们全部包揽,其他的组似乎也是这样的情况,中国孩子则比较善于列计划啊涂色之类的工作。这几天也是我们真正熟络起来的日子。

关于电子产品也是我这两天发现的,向手机之类的,他们好像有自己的品牌,用触屏的很多,用按键手机的也不在少数,屏幕碎了的有好多,不像我们一道划痕都不能容忍,手机电脑也没那么高级。在德国的9天我们几乎完全断网,但我一点难受都没感觉到,一个简单的跷跷板就能带来非比寻常的快乐,这点,我在国内从未感觉到。偶尔我们晚上会和德国孩子一起打排球,很简单的,你就会融入他们的快乐,唱歌跳舞大笑就像不需要理由一样那么顺理成章,不会像中国孩子一样打到吹胡子瞪眼,不分出胜负不算完,他们纯粹是为了自己开心,就像他们自己说的“Its ok,Its just a game.

第五天去了我的朋友Alena的家里。她们家好大,独自一座三层的别墅外加一个大大的花园,她的弟弟妹妹特别可爱,拽着我一刻不停地跟我说话,他们俩英语不好,所以要一直让他们的姐姐当翻译,Alena烦到不行一直对我翻白眼,我给他们讲了一点我们的习俗,特别是给他们看了人民币,他弟弟兴奋地手舞足蹈,他们邀请我参加他们村庄的shooting fest,和他们一起玩碰碰车。晚上我们去参加shooting fest,好多当地人跟我们打招呼,要给我们拍照,拉着我们一起喝酒跳舞。这里没有国界,没有文化的差异,只有狂欢,只有满满的快乐。

Shooting fest的第一天,我们晚上玩过了头,第二天早上Thomas找我们谈话,我记得他重复了许多变的那句话“所有自由都建立在规矩之上,没有规矩,就没有自由”,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也在不断的证明着这句话,是规矩成全了自由。

我们还去了一个中世纪古城,偌大的城堡矗立在山的最顶端,俯瞰着他的子民,数百年来都不曾变过,历史迁移,城墙变得厚重,时间流过,在石面上刻下纹络,任外面的世界千变万化,这古堡仍保存着一开始的样子,给一批又一批的人讲着他老去的故事。我们后来又去了像科隆、明斯特这样的大城市,也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样子,好像都没有什么太深刻的感觉。后来我才明白,我所有的记忆都留在那座叫Neu-Listernohl的小村庄里了,我所爱的印象中的一切,也只有在那里才真真切切的活过。

时间,总是一闪而过。最后一天我们一早就赶往机场,我们在学院门前拍照留念,拥抱,告别,期待着一个月后的相见。坐在大巴上看着那座小村庄载着我的记忆渐行渐远,再见了德国,但只是再见,总有一天,我想我会回来继续我的故事。

中德交流活动有感

作者:托马斯2013中德团员 由成龙

201386日到2013817日,在托马斯学校校长马山的带领下,我同来自青岛市不同学校的其他14位同学一起,来到德国,参加中德学生两个国家,两种文化,同一个世界交流活动。

德国印象

德国当地时间七点,经过近十三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后,我们一行降落在德国重要的航空枢纽——法兰克福。在漫长甚至有些繁琐的安检后,我们终于踏上了德意志的国土。托马斯的兄弟本将我们迎接到一辆奔驰校车上,还未上车,天色大变,倾盆大雨劈头盖脸的从天上砸下我们,“迎接你们的是一场德国的雨!”本操着流利的英语大笑道。我们上了德国的高速公路,德国的高速公路不收费,不限速。德国高速公路总长度世界第五,高速公路网密度世界第一,交通的便利从另一程度上说明了德国的发达。德国高速公路不限高速只限制低速,这一点恰恰与中国为代表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相反,这一点也十分充分地说明了德国人素质之高,在德国十天的时间内,我没见过有人飙车。试想如果中国的这样,开着豪车的阔佬与驾着跑车的富二代还不玩命的飙到200迈?所以德国虽然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国家,在每个德国人的眼里个人利益如同生命般神圣不可侵犯,同时每一个德国人都非常关心他人的利益,他们不会在高速公路上飙车,他们不会独霸超车道,不会争道抢行,不会......

汽车以100迈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着,德国公路两边的景色尽收眼底,深绿色的树木有些一排一排,有些一组一组,有些一团一团的聚在一团,树的周围是绿油油的草坪,树连接着草,草连接着树连绵不断。

雨还在不停的打在窗上,窗外的景色变得斑驳,斑驳高山的上的森林是黑的,踏过群山,是深深的山谷,山谷中坐落着无数村落,房屋的瓦是黑的,房屋的墙是白的,村落的周围散布着各种各样的工业区。德国的公路上遍布着货运车。我想只有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发达的国家才能成为真正发达的国家。德国在2008年次债危机与现在的欧债危机中受伤是最小的,其实原因很简单,大众化的制造产品的需求是刚性的,而投资需求等纯金融需求并不是刚性的。在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如果想富强,想减少各种经济危机的影响,就必须要大力夯实制造业基础,德国就是他们的启示。

比格斯学院

公路无限地向着远方的地平线延伸,朦朦胧胧,车载着我们穿越了雨幕,穿越了周围高高低低的丘陵。在无数个丘陵之一的一端,有一条湖,那一条湖的一端,有一个村,村的一旁,就是我们去的比格斯学院,比格斯学院在中文中可以被译为大湖学院,这个学院好似中国的一个实践基地,又胜过中国的实践基地。好似三层楼的学院,却有五层楼,另两层楼并没有被机械的掩埋在地下,也没有消失,它们被巧妙的与地形相适应,有时候,最底层正对着地平面,有时候次底层对着地面,大门所在的楼层是第三层,在学院中是G,叫做“gate floor”。学院建筑别具一格,处处砖木结构,无数处木梁支撑着屋顶,这在国内是无论如何也见不到的。

村庄

谈谈学院所在的村庄吧,几乎每一个德国村庄都有着它的历史,这个村庄也不例外,这个村庄有着当地著名的狂欢节,类似于青岛啤酒节一样,叫做“shooting festival”,在中文中可以被翻译为射击节,这是一个有历史的节日,话说在欧洲的中世纪,当地的政治往往与宗教掺杂在一起,在当年的神圣罗马帝国,也就是这个村所位于的国家中各个邦国中的教派并不统一,国与国间的教派也不统一,路德教派,加尔文教派,与天主教间一直在不停的战争,其中最大的一场战争就是欧洲三十年宗教战争。为了练习民兵,村里就开展练习射击的活动,冠军会得到射击国王的称号,他的妻子会得到射击王后的称号,这场节日慢慢融合了现在的元素,变成了酷似啤酒节和狂欢节一样的节日。我们在途中会很有幸的遇见了这一节日,这些后文再说。村子在很多年前毁于山洪暴发,现在所见到的村子都是后来重新建造的。

不过村子真的是很美,精致的二三层小洋楼建在不同的角落里,周围环绕着小路,车库,与花园,完全与中国贫穷落后的村落相反,他们的许许多多的富人都住在村子中而不是城市中。村子的对面就有一条高速公路,还有一条铁路,在德国重要的道路,都可以到镇一级的城市,甚至是村庄,这也非常有力的印证了德国的发达。

围绕着整个村子的是少量的田地,更多的林地,一面面四十五度的陡坡上种植者一串串笔直的水杉,每棵树的树荫拼成以一面致密的绿墙,中午的太阳投下的光也只能无力的穿过树林,在小路上留下几个斑驳的小点。踏过这些小点,我却发现我来到了山腰,一条带状的湖横卧在半山腰上,一片狭长而又偌大的湖中,见不到一点油污,更见不到一点浒苔。这就是所谓的高山明镜吧!

不同的饮食

德国的菜品也很与中国不同,早饭时又酸又咸,又硬,还略带苦味的面包,搭配着很咸的香肠,午饭虽说是正餐,却也有几分简陋:与早餐一样的香肠与沙拉,几个似乎有几分中国元素的菜品,比如,略像面条的通心粉,有些像青岛海鲜摊的炸鱼,仿佛东坡肉一样的炖猪肉。并没有我们期待中的牛排。晚饭又回到了冷盘时代,像早午一样的沙拉,面包,香肠,再配上点炸鸡肉,炸薯条。看得出来,德国饮食文化远没有中国饮食文化那样博大精深,毕竟中国存在了五千年,德国哪也就二百年,算上神圣罗马帝国才近一千年,这就是文明古国的优势之一。

初识德国朋友

下午两点,是cake and coffee time。我们边吃着甜点蛋糕,边指指点点,讨论德国同学都长什么样。突然,宽阔的餐厅变暗了,抬头一看一支德国同学队伍推门进来了。

比格斯学院的校长伍德出现了,他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真挚的欢迎,他我们与德国同学一起带入了一间教室,开启了本次中德交流的第一个环节——自我介绍。中德同学两两被分为一组,与我一组的是一个德国女生,棕色的头发,脸也是棕色的,一看就不是一个纯正的白种人,我想,她应该有百分之二十五的黑人血统,没带眼镜。我坐在教室中,听着本说着流畅的英语,呆若木鸡,抬头一看那德国女生,也在用迷茫的目光扫视着教室。我好久才听明白,本在介绍第一个环节,这是一个可以让我们相互了解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中德同学使用简单的英语询问他国同学的日常生活,初步感受中德文化的差异。我怀着有些忐忑的心情和她来到客厅的一角,我有些不知所措,毕竟学了这么长时间的英语还真没有怎么用过。我偶然间注意到对面的一组,那组中的中国学生说英语说得磕磕巴巴的,还没有我好呢。我怕什么,我能平平稳稳地说下来。打消了心里的顾虑,就等于敞开心扉,进入了英语交流的状态。那个德国妹子说的太快,句句连读,我常常听不懂她在说什么,就pardonpardon个不停(由此可见,新概念真是一套经典英语教材,第一课就讲了我现在都没有在学校课程中学到的万能词汇——pardon),她有时候说的还是太快,我句句听不懂,我就大喊道:“I beg your pardon.值得安慰的是,我也有不少收获:我得知了德国学生也有一些学习压力,他们一年也有两次考试,他们也要在这两次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他们的带薪休假制度落实地很好,父母一年中有一个月的带薪假期,她说:她与她的家人今年去过西班牙与意大利。这真是令广大中国学生羡慕啊!

丰富多彩的活动

晚饭后我们可以尽情的自由活动,在学院外,有足球场与排球场给我们使用,在学院内,我们可以打乒乓球,台球,打保龄球,桌球,还可以在酒吧中喝酒。酒吧是一间长条形的屋子,铺着深色木制的地板,在吧台上的灯光的闪烁下,人们喝酒的欲望被全部爆发出来。酒吧吧台形状酷似摸错门的吃火锅的吧台,但是比摸错门的火锅吧台深沉,古朴多了。这里只对我们售卖啤酒与酒精果汁饮料,啤酒很苦,不好喝,喝下去觉得伤嗓子,酒精果汁饮料很想冰锐,有青啤与脉动混合后的味觉冲击,清爽从嘴唇冲到舌尖,又从舌尖缓缓进入咽喉。全无啤酒的苦味,也全无一般饮料的温存,这是一种激荡而爽快的全新味觉体验。

桌球是一种对于中国人来说十分新颖的休闲运动,比赛围绕一个桌球机进行,在一个如写字台大小的桌球机上,桌球机好似一个足球场,有球门,有禁区,有中长线等等,桌球机横向插放着几根杆,杆上固定着众多小人,小人分两种颜色,分别代表着两个不同的球队,如踢足球一样,桌球机上有十一个小人,有三个前锋,五个中锋,两个后卫,是足球中典型的3-5-2-1的阵型。每个小人都可以用手握杆子转动,恰到好处的转动可以使小人踢出小球,如果把球踢进对方球门,就可以得一分。(当然不包括己方的球门,在桌球运动中,将球踢进己方的球门是司空见惯的。)得满十分就是胜利。

晚上一直换着花样玩,一会打乒乓球,一会打桌球,一会打扑克,我们一致认为,打扑克是传播先进的中国民间文化的方式。在酒吧中喝了一高脚杯装的大约三四百毫升的啤酒后,我就筋疲力尽地爬回了宿舍。

舒适的学生宿舍

德国的学生宿舍与中国的学生宿舍十分不同,可以这样比喻,中国的学生宿舍好像民工住的活动板房,德国的学生宿舍就像普通人的家庭。中国学生宿舍中的铁皮橱,铁杆床估计就是活动板房里的王牌装备,而德国学生宿舍中的所有家具全用实木制成,地面也不是像我们上学住的宿舍的地板革,而是一张可以覆盖住全屋子的地毯,虽然地毯是极容易藏污纳垢的,但我看见宿舍的地毯都一尘不染,彻彻底底的干净。宿舍中的灯光都是暖色调的,窗帘也是家里挂着的这种,我的床边还有一幅画,开始我也搞不清画是什么意思,好像很恐怖,像几个断了头的人在那站着,后来舍友马虬睿终于提出一个极为正确,极能经得起推敲的说法,这幅画在描述一个酒吧,那几个仿佛断了头的人是摆在桌子的几瓶酒。这样有悬念的问题,遇见这样的推理与假设,简直可以拍一部新的《走进科学》。

与德国朋友一起交流

在德国安顿一天后,我渐渐恢复了体力。早上九点,中德一共三十名同学齐聚比格斯学院1—6教室。在这里,我们被分为六组,五个中国人一组,五个德国人一组,每组被要求制作一张剪报来介绍自己的国家。校方发给我们一张一人高的白纸和很多本杂志与很多张报纸,我们需要尽力从这些资料上剪下对我们有用的图片来制作剪报。发下的报纸是新闻类的报纸,杂志是休闲类的杂志。本还宣布,我们需要在一个半小时内完成这张剪报。所有的人们以组为单位被分到不同的教室中。时间紧迫,我们必须赶紧考虑:我们制作的剪报是什么板式的;我们介绍中国的哪些方面;我们是介绍中国的好的方面,还是不好的方面,还是将好的方面与不好的方面一起介绍给大家,让大家自己评判好坏:还有,怎么将报纸与杂志的内容与介绍内容相匹配,相适应。种种问题萦绕在心头,剪报的板式很快被定了下来,我们一致决定在这张纸的中心位置勾勒出中国的版图,“愤青”们还特意标注上了南海的九段线与中日争端的钓鱼岛。但是对于介绍中国哪些内容,怎么介绍这些内容的问题,大家分歧很严重,解决问题的方法酷似辩论,但这可是纯自由辩论,没有正反方,面对争执的问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对方反驳倒,让别的组员接受你的意见,你就是胜利的。有组员认为,我们应该多介绍中国的教育,因为我们作为高中生,并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只有当今中国的教育是我们普遍接受过的,但立即有人反驳,说,中国是一个大国,曾经在历史上创造出辉煌的文明,现在的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创造出了许多奇迹,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我搓着腮,皱着眉头想了想,“还是介绍得全面点吧,我们要介绍的是我们的国家,而不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我说。大家认为我言之有理,欣然同意了我的观点。一些女生接着忙说,介绍中国吗,介绍它的各个方面比较好,但是当今中国存在的问题也要点出来。激进的言论不会获得大多数人的赞同,保守的言论也不会获得大部分人的赞同,中庸的言论会获得更多的人的赞同,这就是中国的国情,也可能是世界的“界情”,一方面,激进与保守都免不了有些盲目,另一方面,人既是需要革新的动物,又是遵循传统的动物。

辩论有点难,制作板报也不简单。一个半小时如湍急的流水一样逝去,本推开了房门,询问我们是否需要另加时间。我转头向门外看去,许多的德国人已经完成了剪报,在大厅中聊起了天,但是门外却丝毫不见中国人的影子。德国人最引以为傲的品质之一就是守时,看来中国人在这方面远远比不上他们。德国人的任务好像不光要完成剪报,他们更要在一个半小时内完成这张剪报。

半小时后,每一个组都应经完成了剪报。所有人都回到了1—6教室,本要求我们将剪报贴在展览板上,每组依次介绍自己的国家。德国组先介绍自己的国家,他们嘻嘻呵呵的上去了,没有一丝的庄重,用快的要死的英语说着他们引以为傲的德国战车,和连中国人都非常了解的知识,三个组的内容一模一样,几乎就等于把相同的内容重复了三遍。中国一组上场了,中国一组的成员们拿着一张酷似梯形的纸,并将它固定到展览板上。“不是发的是正方形的纸,怎么会是梯形的纸呢?”定神一看,我才知道,那不是单单一张梯形的纸,一组的成员真的很有创新意识,他们将那张纸剪成了一辆商务车的形状。一名同学开始发言了,“这是一辆车,一辆代表中国的车,车上的司机,坐在座位上的乘客,把头露出天窗的乘客和车的轮子分别象征着中国不同的群体。车上的司机代表中共,在中国由中共一党执政,这一点好比司机只有一个一样,中国所有体制设计,经济规划,各项重大事宜的决定都出于中共。就像这辆车一样有司机决定他的行驶方向一样,司机后面,就是坐在座位上的乘客,他们代表着中国一部分人,一部分中产阶级或者是富裕阶级。改革开放使他们拥有很好的物质生活,把头露出天窗的乘客是一群勇士,他们敢于冒着种种风险改变中国的现状,而车轮代表着中国广大的农民与工人,正是他们的贡献使中国经济腾飞,......”此人语罢,群响毕绝,少顷,掌声雷动。第一组成员神采奕奕的回到了座位上,中方第二组成员上,可能是第一组成员风头太盛,我对第二组丝毫没有印象。大脑中只模糊地闪现出马虬睿同学,朴实无华,却又炉火纯青的英语。中方第二组下,有本人出场中方第三组上,成员们都围绕着巨幅剪报,剪报中间的火红色笔勾勒中国地图格外的醒目。中国地图周围是我们设计的不同板块:culture(文化),economy(经济),environment(环境),politic(政治)等。每位组员介绍不同的板块,我很有幸介绍环境这一板块,轮到我时,我说:“中国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近三四十年来,许多中国人为了发展经济而不惜破坏环境,中国也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每年都会有台风,雷电,洪水,地震等具有大规模杀伤性的自然灾害,中国人对环境的不友善正在加剧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这次发言,我的英语口语比前次略有进步,但是在处理重音等问题上仍有很大的不足,看来,英语真是个慢功夫,需要一天天扎扎实实的练。

下午进行交流的第二个环节,下午两点半,三十名中德同学又一次齐聚比格斯学院1—6教室。随后,本要求我们重新分组,这次,三个中国人与三个德国人组成一组,全体学生一共被分为六个组。我与大学霸马虬睿与滕部长被分到了一个组,其余那三个是德国妹子。在这个下午中,本发给我们许多张卡片,卡片上用英语写着你不同的人生选择,比如说,你执政掌权,你再比如说,你在和平中生活。(这些选择并不是我们未来的职业,而代表着我们的一种世界观,人生观,文化观。)我们需要从这些一堆卡片中,经过小组讨论,选择出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五张卡片。我们又好似当时制作剪报的时候,被分到独立的一间教室中。在这里,同学们进行了史上最激烈的辩论,德国学生的想法很简单,她们只不过想有一份好的工作,生几个孩子,有一个美满的婚姻与幸福的家庭,并在和平的岁月中过一辈子。但是中国学生的想法却与他们截然不同。这些问题中十分有代表性的就是:“你是否希望毕生都生活在和平之中?”三个德国学生都希望生活在和平中,但是中国学生对此的态度是模棱两可的,一方面,我们渴望安逸的生活,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禁在反思,人类是否需要战争,战争是否能带来人类在和平年代收获不了的反思,再者世界上是否有一些问题必须由战争等暴力手段来解决。可无奈,设计这个问题的大量的单词都不会说,我们只能处处询问大学霸马虬睿,并且我说几句就要迫不及待的翻出牛津迷你版英汉汉英小词典,或者拼命组装几个定语从句。德国学生是无论如何也听不懂连混着中国学生都很陌生的单词的定语从句的。所以,到最后,她们一致认为,我们的理由很充分,人类可能是需要小小的战争,永远生活在和平中也不是特别正确的。我认为,这项活动是最锻炼口语的,在这小规模的团体中,没有一个人紧张,窘迫,没有一个人不畅所欲言;其次,中德学生的思维差距是相当大的,为了驳倒对方,我们都不得不使用英语对话。很久后,大家才统一了观点,选出了五张最合理,最有代表意义的纸条。

当我再一次站在台上,展示着我们小组一下午的成果时,我猛然吃惊,我的英语口语大有长进,我说话不打怵了,也能更好的运用学过的单词。我想认识世界语言——英语的价值,也是这次活动的目的之一吧。

结束语

这次交流课题为两个国家,两种文化,同一个世界,我们来自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学生,在中德老师的引领下,讨论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当今与未来的关系,最终共同协作,搭建了融入我们中德学生梦想的未来之城的模型。一个个难忘的日日夜夜、一次次的共同合作、一场场的英文交流沟通,使我开拓了视野,感受到了两国学生的差异,了解了两国文化历史的不同,收获了珍贵的异国友情。

期待着德国朋友十月份的到来!

2013.8.31 青岛

两个国家,两种文化,同一个世界

固安人才网